新时汽车网 汽车资讯 留给余承东造车的时间还有多少?

留给余承东造车的时间还有多少?

事到如今,我们已经可以大胆断言,无论余承东再怎么吹嘘“遥遥领先”,华为造车现有路径已经失败,更进一步说,这不仅是华为造车的失败,更是一种造车路线的失败。

向死而生:华为的出路,只有汽车产业

要理解华为造车,我们首先要看华为本身的业务逻辑。

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是华为的第一大收入来源,是公司增长的最大引擎。从数据来看,增速最快的五年,也就是2014年至2019年,华为的消费者业务营收占比自26.1%快速提升至54.4%,妥妥的半壁江山。

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消费者业务遭到严重打击,华为手机业务进入休克状态,最危急的时刻,华为手机跌出前五,全球市场份额仅剩4%,不得不出售“荣耀”品牌套现保命。

根据华为2020年的年报,华为所有业务收入8913亿元,增速仅为3.8%。其中消费者业务收入4829亿元,增速从2019年的34%骤降到3.3%,几近断崖。

接着我们来看软件业务。

2021年6月2日,华为正式推出了业界已经期待够久的鸿蒙OS 2.0系统,相比安卓GMS和苹果IOS系统,鸿蒙系统低时延、高稳定性特点,更加适用于物联网场景,能实现智能家居、智慧办公、智慧出行等多种生活场景,一句话概括,鸿蒙系统,万物互联。

不过我们都知道,软件生态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,华为作为后入者,其在软件方面的生态远不如安卓和苹果完善,华为如果不能通过硬件终端设备扩大规模,那么华为鸿蒙的命运可能也会同塞班系统一样被彻底边缘化。

尽管这几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略微缓了口气,但是形势依旧严峻,作为危机感深重的华为,必然要开辟手机之外的第二曲线,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。

我们都知道,华为在硬件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,能够承接华为这头大象的赛道,基本上就只有汽车了。

因为像华为这种体量的巨无霸公司,小行业是转不开身的,华为需要一条更大的赛道。汽车行业的产值规模大约是手机行业的10倍,并且汽车行业的增速也比手机更稳定。

华为造车的野望:彻底取代制造车企的地位

电动车产业兴起后,汽车在机械方面的属性被大大削弱了,这让电动汽车更接近电子产业,造车难度会大大降低。

燃油车时代,传统车企把持着燃油车系统这一核心技术,把持着这一价值十万亿的巨大市场。但电动车产业兴起后,由于电动车的全新结构,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,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。

这就让华为将过去30多年积累的ICT工程和技术优势,顺理成章地延伸到智能汽车领域。要知道,智能电动汽车的“大脑”——汽车芯片对制程要求相比手机芯片要低一截。

比如华为麒麟9000芯片用的是5nm制程,这个芯片在全球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能做。而汽车芯片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工艺,采用28nm工艺就绰绰有余,华为在国内可以找到合适的芯片代工厂,不大容易被卡脖子。

另外,电动车的全新结构,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,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。这样,车企就可以自己定义软件生态,只要规模足够大,软件生态足够独特,就可以搭建深厚的护城河,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。

这样,未来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核心就像极了手机产业:

第一是,软件生态平台,比如Google 不用花大钱,单就通过 android 平台赚得数百亿美元收入,利润率更高达 70% 以上。

第二是,拥有核心技术的人,比如苹果、三星和华为等公司,也能在手机部件上取得丰厚的利润,而在汽车行业就是宁德时代,Mobileye 等新兴的电子企业,已被视为有望取代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。

华为造车的野心,就是要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,拿到手里,进而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代工厂。

华为造车的方案,简单来说:让你的车“能连网、能连手机、能自动驾驶”。

这背后是强大的实力:要求华为同时具备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感知硬件、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,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。

也就是说,一辆车,除了底盘、四个轮子、外壳和座椅,剩下的,所有的智能化技术,华为全都要了。

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,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亮相,该车搭载了华为的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麒麟990A座舱芯片等诸多硬件。一同亮相的还有搭载了华为的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HUAWEI HiCar智能互联系统的赛力斯SF5。

从时间线上来看,早在2013年,华为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领域,中间也一直跟各大车企有合作。不过从2019年开始,华为迫于外部现实压力,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。

经过这些年的酝酿,华为已经成功开发了30多款智能汽车关键产品和系统,包括车载操作系统、车载芯片、激光雷达、智慧屏、智能车云、三电系统等,并且所有这些部件都通过了车规级认证和可信认证。用华为自己的话说,就是一辆智能电动车汽车除了底盘、轮子、外壳和座椅,剩下的都是华为都所能提供的技术。

这样一个技术方案,按照华为官方说法,华为与全球主流车企建立了广泛合作。但现实情况是,大部分的合作还停留在第一种,也是最浅的形式。

目前华为合作最深的车企,而是陷入亏损的二线车企小康股份和北汽新能源。推出的产品问界,销量也非常惨淡。

去年12月份,问界销量为10134辆,今年1月份陡然下滑至4475辆,2月份继续下探至3505辆。

2023年1月问界交付新车4475辆,环比去年12月大降56%,2月、3月、4月交付量分别为3505辆、3679辆、4585辆,4月问界M5智驾版发布后,销量小幅回升,但颓势仍在持续。

华为造车为什么失败了

首先,是制造业车企看透了华为的野心,没有所谓“智能化”不但能活,而且能活得很好。

制造业车企早就看穿了,华为不是来和我们一起造车的,它是来革我们的命的,所以除了产业边缘地带的小康股份和北汽新能源,没人敢真正和华为,否则就是请神容易,送神难。

更让华为绝望的是,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制造车企,走向了华为的反面,不需要智能化,也能抓住了电动车产业的红利。

从2020年底,比亚迪DM-i产品上市以后就全面改变了生产经营模式,迅速转型,在强悍的垂直整合模式的辅助下,采用车海战术,不断试错,尝试不同的细分市场。

汽车产业有一句话,电动化是上半场,智能化是下半场,其实这句话王传福在2021年的年度股东大会说的。而这句话的本质,则透露出了对华为所谓“遥遥领先”的不屑一顾。

我们可以反过来拷问,为什么不是智能化是上半场,电动化是下半场?甚至为什么一定要分上下半场?其实,“电动化是上半场,智能化是下半场”这句话是比亚迪的战略,当这句话成为汽车产业的共识时,就意味着华为造车已经彻底没戏了。

王传福认为,电动化的进程在加速,这个时候是看谁的资源多,供应链更完善,推出的产品优势更大,谁就能够赢得更大的市场。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候,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候,只有在快的过程中才能够超车。

怎么能做到比别的鱼快呢?就是要牺牲短期利益,迅速占领市场以及消费者心智,让消费者想到新能源汽车,就会想到比亚迪。在一个市场的增量时代,谁做得快谁就做得大;而到了存量时代,谁做得好谁才能做得大。

其次,是互联网资本支持下的新势力车企高溢价泡沫的破裂。

华为造车的产物,问界主打的也是“遥遥领先”的智能化,切入点是中型SUV,产品的定价也是30万元左右。可以说,和造车新势力属于同一物种——蔚小理的市场切入点,也都是高端市场,整体定价都超过了30万元。在中大型SUV市场上,有蔚来的ES8和理想ONE;在中型SUV市场上,有蔚来的ES6、EC6;在中型轿车市场上,有小鹏卖得最好的P7。

互联网资本支持下的新势力的商业逻辑是,汽车产品本身很难成为公司持久的竞争优势,只有依托生态系统的产品,才能让公司拥有自己的持久竞争优势,但是构建强悍生态系统的前提,必须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足够大,换句话说,规模性才是生态体系的基础。

那么新势力试图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打造规模性呢?答案就是就是用高科技,智能化来做品牌溢价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创新的“噱头”很快变得华而不实,成了众人口中的“堆料”。尤其是各个新势力品牌都曾出现过智能化系统罢工问题、以及全球性的自动驾驶泡沫破灭等重大事件后,市场和消费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——安全、便宜、好用才是王道。至于其他花活儿,看个热闹,听个响,就好。

最终反应到市场销量,那就是不断暴跌。销量的一时暴跌不可怕,可怕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根本性变化,那就是渗透率过了30%,一旦渗透率过了30%,那么市场立即会逐步过渡到淘汰赛,留给华为造车的时间,已经不多了。

文章来源于互联网:留给余承东造车的时间还有多少?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新时汽车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nshiqc.com/kasrjq12/12310.html
下一篇

已经没有了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28-69165126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aizhany@sina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返回顶部